月
经
不
调
任性的“大姨妈”
每个女性都有一个“大姨妈”
有的“姨妈”脾气好
月月按时来
有的“姨妈”脾气多变
要么不来,要么乱来
对于不守时的“姨妈”,我们称之为月经失调,又叫月经不调,是泛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月经改变包括初潮年龄的提前或者延后、月经周期延长和周期缩短、经量过多、经量过少等等,是妇科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。
“大姨妈”是怎么来的?
先来看一下女性的生殖系统:
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合成激素, 卵巢中有几十万个卵泡,每1个卵泡中有1个卵子,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没有功能,处于休眠期。
等女孩到了青春期,年龄大多在13~15岁之间,卵巢在下丘脑——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开始发育生长,卵泡逐渐成熟。在卵泡发育的过程中,还产生了雌激素,雌激素能使子宫内膜逐渐增厚。
一般情况下,每月有一个卵泡成熟并排出一颗卵子。卵子自卵泡排出后,就进入到了输卵管中,准备迎接精子。排卵后卵泡腔内液下降,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。
如果卵子未受精,黄体在排卵后9到10天开始退化,黄体功能限于14日。黄体衰退后,月经来潮,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,这个就是月经形成的原理。
行经年龄:女性一般在13岁左右月经即开始来潮,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,历时约35年左右。在此期间除去妊娠及哺乳期以外,月经通常是一个月来潮一次。
行经时间:也叫经期,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。正常者应为3~7天,多数人为4~5天。
月经周期:即两次月经之间的第一天相隔时间,一般为28天,偶尔提前或延后时间不超过7天者仍可视为正常,故正常的月经周期不少于21天,也不超过35天。
经质:指经血的性状,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,不易凝固,无明显血块,无特殊气味。如果月经血又黏又稠,或清稀如水,或夹有较多血块,应注意是否有子宫肌瘤、贫血等病症。
经量:指经期排出的血量,一般总量约为50毫升左右。由于个人的体质、年龄、气候、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,经量有时略有增减,均属正常生理范畴。但如果每次月经量少于30毫升或超过100毫升,应考虑为月经病。
经色:指月经出血的颜色,正常经血一般为红色稍黯,开始色较浅,以后逐渐加深,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。如果一直是鲜红色、紫红色或淡黄、咖啡色均属不正常。
伴随症状:月经期间,由于盆腔淤血及子宫流血量增多,可能有下腹及腰背下坠的感觉,待月经排出后,这种症状会减轻。但如果症状较明显,如痛经、经前水肿、行经期间情志异常等,均属病态,应及时就医。
怀孕:如果女性朋友有过性生活,避孕措施没有做到位,再加上月经已经超过七天没有来的话,可以考虑是否有怀孕,女性朋友怀孕之后,会出现恶心、呕吐等身体不适的情况。
情绪因素:长期情绪过度紧张或波动较大,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及下丘脑、垂体,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,导致卵泡成熟和排卵功能发生障碍,进而引起月经紊乱,直至闭经。
营养方面:长期营养摄入不均衡会导致女性生理健康问题,比如为了减肥节食等。营养不足的女性看起来气血也不好,而且月经周期持续的时间短,很容易出现月经延迟或者闭经的情况。
外界刺激所致:一些来自外界刺激的因素也会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,较常见的刺激当属冷刺激。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受寒,会引起盆腔内血管收缩,导致卵巢功能紊乱,从而影响月经。
作息情况:长期熬夜引起的作息不规律也是会引起月经不调,熬夜会打乱我们机体的工作,从而会影响女性生理健康。
甲状腺问题:姨妈不规律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甲状腺。甲亢通常会导致姨妈减少(或完全消失),反过来也可以导致出血过多。
滥用药物所致:像性激素类药物,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止血以及调整月经周期,但如果这类药物使用不当的话,则会导致月经紊乱。
疾病因素:当然还有的人月经不规律,可能是某些妇科疾病引起的,比如尿道炎感染,子宫肌瘤等,会导致月经持续时间过长,这种不正常的月经情况需要搞清楚病因,然后对症治疗。
温馨提醒
月经不调可能是多方面因素作用而引起的,因此,长期月经不调的女性一定要积极就医,找准病因对症治疗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以保证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运行。